近年来,文昌市以创新型县(市)建设为抓手,聚焦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、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等战略需求,围绕航天、渔业、文昌鸡和椰子等特色产业,突出创新引领,强化科技支撑,持续在做强龙头、做长链条、做大产业集群上下功夫,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、助力赋能。
走进文昌国际航天城园区、文昌约亭产业园、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、龙楼椰子产业园“四大园区”,机械设备轰鸣运转,幢幢高楼和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,如火如荼的项目建设场面处处可见。
园区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载体。文昌市把园区建设作为创新发展的突破口,持续加大园区建设、科技创新和重点研发项目投入,全面落实《文昌市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若干措施》《文昌市支持科技创新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》等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和措施,充分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,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。在一系列政策扶持激励下,企业创新动力澎湃,“四大园区”创新层级不断跃升,在全市创新版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。其中,文昌国际航天城园区、文昌约亭产业园、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共完成营业收入332.35亿元;固投85.94亿元,占全市的31.67%;税收8.38亿元,占全市的92.1%。2023年,三大园区在册企业共2901家,占全市企业总数10.6%;高新技术企业14家,占总数的48.3%;成立新型研发机构7家,占全市总数的77.8%。促使园区内企业、科研机构与海南大学合作实施研发项目,获得省重点研发项目立项8个。
创新力量源自优良的创新环境。文昌市致力于打造企业友好型城区,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用地、融资、用工等需求,持续推进“无感审批”,设置了“一件事一次办”窗口,开展“6+1”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建设工作,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,着力营造“无事不扰、有求必应”的营商环境,让企业创新和产业创新唱主角。
同时,文昌还聚焦旅游业、现代服务业、高新技术产业、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和海洋新兴产业“4+1”主导产业,进一步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和创新平台建设,引进和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,实施“科技副总”计划,组织企业从市内外高校、科研院所、柔性人才中选聘“科技副总”,积极利用“揭榜挂帅”“定向联合征集”等方式,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、高校的合作,为文昌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。2023年,文昌市高新技术企业已有29家(其中包括“瞪羚企业”1家,种子企业3家,“专精特新”企业4家),科技型中小企业35家、同比增长94.4%,新型研发机构9家、同比增长11.1%;文昌市拥有1个海南省工程(技术)研究中心、1个海南省技术创新中心、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、2个院士创新平台、2家市级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和1家市级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;文昌市新认定高层次人才719人,新增高技能人才371人,新增技能人才8450人。
此外,文昌市还积极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,有效发挥知识产权效能。2023年,共完成技术合同205项,累计成交额为2991.63万元,同比增长13.75%。推广的新技术“二氢卟吩铁”在荔枝上使用效果明显,可以使荔枝早熟5天,增效15%;推广椰心叶甲生物防治技术使用面积30万亩以上,累计减少防治投入2400万元以上,并有效降低农民对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量。2023年,各类专利授权258件,有效专利共1101件,其中,有效发明专利121件,比去年同期增长26%,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.1件。